新闻稿及声明
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答问全文
以下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今日(十月十三日)出席环境咨询委员会后会见传媒的答问全文:
局长:今日我于环境咨询委员会参与两项事项的讨论,第一个是关于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尤其环保方面。在这方面,我们介绍了整个项目的发展背景及过程。 我们在去年差不多同一时间已开始了研究这个项目:在环境方面,我们要顾及甚么方面的影响;而在选址及港、珠、澳三方面的讨论时,我们要采用甚么原则。在以后的程序上, 我们会做一个详细的环评研究报告,会按照香港的程序做。同时,在国内亦会委任一个设计院(或叫规划院),他们亦会于国内按照国内的环评法做一个环保评估。 环咨会十分关心两个环评会否各做各事。我向他们保证在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把双方资料交流及彼此密切讨论。我亦承诺他们在前期工作协调小组之下可以成立一些专家小组。 在论证的塲合中,我们会邀请环咨会的委员去参与。委员会同意大桥的方针,我们会一直保持与他们进行讨论。
第二,房屋规划地政局的同事亦向环咨会简单介绍了中环填海的问题。我亦很高兴今次有一个机会再一次与环咨会讨论填海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很理性的讨论。 当然,委员对这件事是比较清楚,二○○一年八月已通过了有关的环评报告,之前亦经过很多咨询。按照环评的程序是要进行公众咨询的,而他们当时亦了解这个项目。 环咨会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他们会很专业地遵守,那就是我时常所说,任何人为活动均会对环境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若果我们决定了在这方面要有一个平衡,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于环境上作考虑及出发点,则一定要做这个平衡。即是说,我们希望得到最大的效益,但环境方面的影响则减至最低。 本着这个宗旨,今日环咨会重新再研究中环填海的问题,他们依旧接受他们以前所作的定论。以前的讨论亦不是很仓卒,是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及研究的。
至于交通方面的要求,运输署亦进行很多详细的研究,我们也同意他们的建议,就是说,解决交通的问题,不是单单依靠兴建公路。我们有很多交通管制的手法。 这是我们所要去想的。我们其实已开始去想各方面如何可以减低在中环的挤塞。这个绕道正正是要解决这问题,现在由东至西,由西到东的交通是不流畅的,迫使交通一定要进入中环, 否则,则要上半山。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肯定会听到他们的建议,我们会在各方面去考虑如何去管制交通。在很多大城市亦已开始进行,而且实施得很好,例如伦敦。 我们要去看这方面,而不是单靠兴建道路,很多人也说你建一条路,则必定有挤塞。
我相信在讨论环保问题方面,正如我也说过,是一个很感性的问题,我不希望在香港这个社会上有过份激烈的行动;又或是煽情的言论,令到无论赞成或反对者均无从彻底、很理智地去讨论这个问题, 如是者,变成没办法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反之只会引起很多社会的不安。最后,你们也知道有人发恐吓信,这绝对对我们社会是没有益处的,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的讨论是要有建设性的。
政府对填海计划的承诺亦是今日讨论当中的一个大问号。我们也知道市民对这方面是特别关注,亦对政府填海整体计划的承诺有很多疑问,甚至是不信任。 所以,我们亦很清楚知道市民的需求,希望在这方面多作解释,亦多听大家的意见,我想这几天孙局长及冯署长亦于不同的塲合中,解释了政府最后一次在维港填海的计划是要怎样进行,以及东南九龙方面如何进行咨询,我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些事情。
记者:你说过除了兴建道路,亦有其他方法解决交通挤塞,会否效法伦敦的电子交通系统?
局长:他们的系统是congestion charges,即是繁忙收费,其实我是十分有兴趣。我亦吩咐我的同事重新阅览我们以前就电子道路收费而进行的研究报告。大家也记得,以前提出来时,社会十分不接受,因为私隐的关系,所以十分有保留。 其实,科技的发展可能使这个问题不复存在。我们希望大家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我亦希望跟立法会议员、各个团体、交咨会开始研究这个方法。我最近去过伦敦。作为一个游客,我感觉到那里的交通改善了很多。 这个方案,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去研究。
记者:想跟进电子收费的问题,其实你们何时会开始重新研究以前所作的报告?在填海方面,如果司法覆核失败的话,有没有其他紧急方案?另外,孙局长提过想在立法会上进行公听会,你是否赞成?
局长:第一,有关电子道路收费,其实我一直也有研究。我上任以来,我也从几个角度来看,例如:隧道的管理、电子道路收费的管理等,那不是一朝一夕,忽然想起来就去做,其实我们局方一直在考虑。 但是,何时才到公众咨询的时机呢?我的同事也很紧张。每次出来都很像「见光死」般,他们亦十分担心我说了出来后社会会有很大的回响。所以,我们现正筹备及探索。
记者:会否在今年之内.....?
局长:我想我要看清楚一点我们的做法会如何。
记者:会否加快.....?
局长:现在做甚么事也要十分小心,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力,要一步一步慢慢做,我不希望会引起社会的不安。第二,如果绕道工程失败,那会怎办呢? 其实,如果你们看看湾仔填海工程的司法覆核一事,法官已写得很清楚。他虽然提出三个条件,那就是是否急切需要;是否完全没有可行的其他的方案;是否最低程度的填海。 在这之外,他说过他认为道路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他是说道路。我相信法官在第一次的判词中已说得很清楚。我们若真的经过那么多的交通方面的研究,也认为需要这条绕道的话,我相信也没有甚么理由要铲除这条道路。
有些人说电子道路收费可以代替这条路,我则觉得十分困难,因为我们的专家向我们说,香港地形十分特别,伦敦收费也是划出一个圈圈,你要绕过这个圈才可到达某个地方。 我们兴建这条中环绕道就是想绕过中环,不希望中环有挤塞,亦不希望在中环区内有这么多人车争路的情况。我们绕道的理念也是一样,希望把交通by-pass(绕过)中环。
第三,在公听会方面,我们在环保范畴中也曾经就深海排污计划做过公听会,我亦有参与。那些计划有少许不同,当时仍属于计划阶段,还未成为一个合约,亦不是经过这么多的立法程序并已经确实了这项工程。 但公听会在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上是很难完全解释清楚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缺点,这么多人一起聆听,不是每人的接受程度也是一样的。我也参与很多的公听会,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即使立法会就这条路讨论这么多次。 如果你觉得资料仍然是不足,又或听完后你有所误解,你会如何去跟进呢?这是最大的问题,一定要有一整套的计划,而不是听一次,过后一定要有跟进。问题要说得清楚,但我也觉得如果公众有需要,我们是可以好好的去安排; 而不是以煽情的言论来主导这个公听会,否则一些用处也没有。听来听去也是一些激动的言论那就没有用处了。
记者:你说过中环绕道不可能铲除,那是否说明你十分有信心填海计划是可以进行呢?
局长:我们的填海计划是很小心进行的,我相信房屋规划地政局方面也考虑过那三个条件,我亦不想谈太多这个个案的问题。我想你们也明白,现在正进行司法覆核,但我们也采取一个谨慎的态度。 所以填海工程是暂时停止的,现在只是进行挖掘淤泥那一部份。
记者:你说过中环绕道可解决交通挤塞的问题,那会否在未完成有关工程前不会就电子道路收费计划有任何决定?
局长:我想有关讨论需时很长,我们也不希望很仓卒去做这件事。我刚才也说过,这件事是很富争议性的,一定要有很广泛的咨询,而了解这个系统的运作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我相信由现在开始研究也需要数年时间才可做得到,不是说做就做这么简单,当中还有设施去兴建,例如如何测试车辆有否购票等。这些是需要时间的,我想暂时不可说得这么详细。
记者:除了新加坡及伦敦外,有否参考其他国家的例子?
局长:暂时是研究这两地。我知道波士顿现在正参考伦敦,罗马亦参考伦敦,每人也觉得伦敦是一个很好的成功实例。新加坡也许有些不同。我们会考察几个城市的做法。我们会研究。
记者:何时派人到外地考察?
局长:我们现正研究。
(请同时参阅英文部份)
完
二○○三年十月十三日(星期一)